通知:未防止新域名失效,本站启用域名发布页 https://domp4.icu 请加入收藏夹 或加入TG群获取最新域名。为保证正常访问本站,请将本地DNS设为223.5.5.5与119.29.29.29

2024西班牙7.7分剧情《隔壁房间》HD1080p.中文字幕


隔壁房间海报

名称:隔壁房间

别名:隔壁的房间(台) / 邻人之爱 / The Room Next Door

主演:朱丽安·摩尔 / 蒂尔达·斯文顿 / 约翰·特托罗 /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 胡安·迭戈·博托 / 薇姬·卢恩戈 / 玛丽娜·马修斯 / 劳尔·阿雷瓦洛 / Anton·Antoniadis / Francesc·Tort / Sarah·Demeestere / 汤姆·约翰逊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地区:西班牙

年份:2024

语言:英语

时长:107分钟

隔壁房间剧情介绍

英格丽(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和玛莎(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年轻时是好朋友,她们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她们渐行渐远。失联多年后,她们重新开始了联系。

隔壁房间下载地址一

最新资源已封禁吸血客户端,迅雷用户请更新到最新版,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隔壁房间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隔壁房间豆瓣热评

  • 不换2024-09-03 04:05:33

    没有超过阿莫多瓦的舒适区。1.觉得阿莫多瓦从平行母亲开始,就开始尝试一种“女性重新讲述男性故事”的尝试,在平行母亲里是女儿找父亲,在这个故事里则更直白:“战争是男人的事”,但男人集体失语,因此只能由女人讲述或转述。2.在他的女儿国里,蒂尔达和摩尔的双重镜像绝美,母亲也只能藉由女儿还魂。3.多重引用,致敬,阿莫多瓦还在捍卫欧洲艺术电影最后的尊严。4.我感觉阿莫多瓦在嘲弄近年的左翼政治,“take it easy” 5.一星情感分,三年后再次参加阿莫多瓦电影的首映。蒂尔达临终前的造型像极了我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 嘟嘟熊之父2024-09-02 18:56:49

    期待拉满也不会失望。死亡的阴霾被色彩、光线与气味,植物、家具与老电影反复驱散,又很快在可视化的身体疼痛与心理焦灼中聚拢,连带着对旧日时光的悔恨,浸入近乎解脱的临终状态。大概是语言体系的变化,对话更轻柔更富试探性,反应的节奏也多了一层困惑,不再如前作果断。围绕死亡展开的宣示、恳求、预告、排演、审问与欺骗,每一幕都令人屏息凝神。斯文顿饰演的女儿的出现,实现了绝佳的超验效果,阴霾终被阳光驱散,一生如此漫长,生死不过一念之间,越来越富有东方禅意的阿莫多瓦。

  • 2024-10-22 07:06:12

    不断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拍得很一般。开头蒂尔达斯文顿在病房起身对朱利安摩尔叙述时,语言就已经被置换成浅薄的形态:语言插入前夫的故事,语言陈述与女儿的关系,语言提出陪伴自杀的请求……阿莫多瓦对形象的使用重新沦为了空洞的装饰,以放置语言所处的看似合适,实则让建立的形象变得抽象、无力,而明确得几乎没有意义的位置。秉持着平淡的阿莫多瓦让濒临死亡的表演都被语言衬托得迂腐,故事过于贫瘠,罗西里尼、乔伊斯、基顿、伍尔夫故作轻松的插入更加显得无趣。所以当那几次步上楼梯的俯拍短暂出现,我们真正看到摩尔的表情,以及目光所凝聚的、仅露出一角的门与门框的特写,才看起来非常珍贵。

  • 红酒与谋杀2024-09-02 20:08:06

    目前观感最为舒适的一部竞赛片,阿莫多瓦的视觉审美不服不行啊,他片子的美术每每都是沁润心灵的视觉疗愈。这片剧作上最精华的部分还不是数次点出乔伊斯的《死者》作为参照体(片尾摩尔的那次引用是最好的,因为涉及到了叙述主体的转变),而是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一角“重新现身”的最后十分钟,且这时的摩尔已经完成了人物职能的置换,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设置太巧妙了,这不比斯文顿一人分饰母女两角的另一部《永恒的女儿》高出太多了,最佳编剧奖可以直接颁了。

  • 橘子冰2024-10-26 03:24:11

    配色十级艺术,绝美画面,经常为两位的脸和穿搭而窒息。出来后和朋友聊,觉得可能是纽约太商品化的原因,我看着她家的天际线、艺术品、书、她租的房子,我脑子里只会去想资产价值,上产者的生命痛苦突然就显得很虚浮了。疾病、痛苦、亲情、寂寞,又有多少人的死亡比这复杂和绝望多得多。

  • 废话队长2024-09-03 00:38:02

    太平了,而且阿莫多瓦近几年的作品都沉迷于一种相当现代性相当豪华的室内装潢,再配上蒙德里安风格的色块拼接,看多了就感觉呆板而缺乏活力。找来这两位演个室内小品,浪费到了有点暴殄天物的地步。喜剧性别议题最为亢进的创作者变成温温吞吞在床边给你讲故事的大爷,阿莫多瓦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 仿生德语人2024-09-02 23:31:11

    故事其实是可以的,但还是建议阿莫多瓦不要再勇闯英语圈了尽快回西班牙拍电影。

  • 甜味放映机2024-09-03 19:24:02

    我一向是不太喜欢这种长文本室内戏的,太招困了,但这个是真好,像是散文。我记得我刚接触编剧行业时,我的老师建议我寻找灵感的方式,是找一家咖啡馆坐一整天,观察路人,揣测他们为什么那样穿着,会说什么,他们的职业,正在经历什么等等。而这部电影对于作为观众的我而言,就像是在一家咖啡馆里窥探一场私人的生活和对话。 当然,客观的说,对于阿莫多瓦本人而言该作在他的导演生涯实在算不上特别的作品,但是今年的主竞赛而言属于上乘之作

  • NidomeAoki2024-09-08 11:47:57

    非常好,甚至感觉自己世界分为有这个电影之前和之后已经非常不同了(上映二刷预定

  • 已汪销2024-09-04 04:37:26

    没人觉得阿莫多瓦的色彩很电视剧吗(没有贬义),但就是横竖看不出电影质感

  • raymexic2025-01-13 17:12:57

    喜欢极了,一旦阿莫多瓦摒弃了《平行母亲》结尾那种他完全不擅长的过分宏大的历史主题而转入那种对于细微情感的描绘之后一切就都对了,那浓烈的色彩、精美的布置、平实的话语和动人的情感是那么让人感同身受。原来当我们的人生步入终点之后再次回望过去,才发现原来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和不能丢弃的,年少轻狂式的疯狂性爱和动荡不堪的生活境遇早就让我们与所谓的可惜划清了界限,而那些我们曾认为是遗憾和无法解开的谜团也许到了最后也由不得我们来重新打开,所以就这样安静地走向最后一站吧,为自己打理好能打理好的一切,再让树林中鸟儿的歌声和穿透树叶的阳光带着我们走向“隔壁房间”,那里充满了涅槃而生的希望,被大雪静静保护、等待着新一个春天的破茧重生。

  • 舌在足矣2024-10-05 00:17:54

    阿莫多瓦这么一部小品拿金狮当然是补偿意义大于实际,但这种后疫情时代对于死亡的思考、对于末日悲观情绪的批驳,还有最后十分钟的“回魂时刻”都还是能让本片从一众庸作中脱颖而出。而把主线的协助安乐死之外插叙战后归来的男友的悲剧结局也让人感觉阿莫多瓦并没有100%支持前者

  • montage2024-09-08 12:05:18

    TIFF24#08|其实不难想象为什么阿莫多瓦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会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片中Tilda要搬离自己熟悉的家才能面对死亡,而与之对应的,是现实中阿莫多瓦也需要离开西语环境才能处理死亡议题。而隔壁房间和其他所有的类似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他即没有困于对往昔岁月纠葛的过度沉溺,也没有让焦虑和恐惧占据议论的中心。他思考的更多是要如何有尊严的死去,又“吊诡”地发现了死亡本身的某些迷人甚至幽默之处。但他当然也绝不是乐观的,那样就成为了《遗愿清单》这样无聊的励志电影。或许在阿莫多瓦的世界观中,死亡是不可名状又有些优雅的恐惧和哀伤,就像片中被轻轻关上的房门,和结尾下起的飞雪。

  • lola!2025-01-13 22:56:35

    少了阿莫多瓦的世界既没有爱又没有浪漫。 续:看过阿莫多瓦所有的电影,早期的近期的,这部不是我最喜爱的,也没那么让我触动,但是,它很不一样,它给予我启发与思考。我喜欢抱怨这个时代在衰落,喜欢抱怨根本没有可以写的事物,我没有面对战争后的人类精神危机,没有性少数人群要面对的压迫,没有独一无二的创伤,我拥有的是戏剧化的性格,而非戏剧。我生活的世界和给予我教育的艺术的世界是分离开的,我习惯去面对他人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阿莫多瓦,我的启蒙人,我的指路人,我的英雄,我实实在在尊敬的人,给我展示了艺术家敏锐度细腻的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某种责任,而是对世界的正当的活跃着的反应,我应该这样去做,我应该顺着他指引的方向,死亡、生命、爱这些问题无论何时都存在着,都等着被发现,被讲述出来。

  • 饮歌2024-09-07 23:30:53

    即便换成英语,阿莫多瓦还是那个一样的他。他用一篇短小的散文,如同跟好友对话一般谈论了一下生死和面对生死。纽约粉色的雪花,郊外林间的鸟鸣,大块明艳的色彩冲击,还有两个女演员那种信手拈来的松弛…都让整部电影即便是在探讨死亡,都那么平心静气,举重若轻。

  • 賽珍珠咬打火機2024-12-06 06:00:17

    cineville 482 @FilmHallen 荷字 开头:台词很伪人,色彩像阿莫多瓦扮演他自己;看着看着确实有点痛苦与荣耀的味道,朱丽安摩尔好美啊;结尾Michelle出来实在受不了了,年轻版Martha的演员反而一点不像。电影结束影厅里充斥快活的笑声。看着精致的家装与造型淡淡无语,求求阿莫多瓦回去拍西语片好不好,英语一部比一部难评

  • Q影誌2024-09-03 01:53:56

    #Venezia81主竞赛 3- 最失望的阿尔莫多瓦作品。他正在贾樟柯化?如果与同样根据濒死文学改编的也是在现在与过去间横跳的《哦,加拿大》比,本片略粗浅,只能说,初尝拍向下兼容片,浅显易懂做到了。与欧容的《一切顺利》比主题更深一步,死亡陪伴者摩尔阿姨(同Sterben中的男主)至少有挣扎,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又与欧容一样,影片聚焦行动,而不是像GOTT对(他人协助/自助)安乐死进行深入探讨,(可能自由意志不需要探讨,)死亡的沉重得以淡化。有部名片(忘了是哪部)因被理解成支持安乐死而被攻击,希望本片不要遭受这样的命运。Swinton又出现时大家笑坏了,阿尔莫多瓦就是不想严肃处理这个故事吧衣服很好看,室内装潢大赏略抢戏。

  • Gordon2025-01-13 12:08:20

    对阿莫多瓦来说是一部革新与守旧并存的作品,比《痛苦与荣耀》更加温柔的叙事,用热爱的波普艺术抒发独属于他的诗意。看到了一些阿莫多瓦暮年的妥协,或者说是和解,凝视死亡的过程即是拾起他鄙夷的黑色。我忍不住反复代入英格丽的视角,在悬疑感的配乐里忐忑不安,却又在情绪无处释放的时候,叙事猝不及防地以平静的姿态落幕。英格丽和玛莎如同一个人的艺术人格和现实人格,一个杜撰、感性,一个纪实、理性,但这样极致的冷静和庄重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浪漫。死亡明明是终结和悲剧,却在奔赴死亡的路途上辅以悠扬而梦幻的配乐;而在差点遗失死亡时,配乐显现出的是危机感。蒂尔达真是阿莫多瓦的良药,她的存在就像班德拉斯之于《痛苦与荣耀》一样重要,那份史诗和异类的美感独一无二。注定结局是悲剧,也聚焦当下,将生命定格在绽放得依旧绚丽的一刻。

  • 小满2024-09-03 17:19:18

    私认为这部信服力不高,感觉拿这个剧本拍出了欧容的感觉,结尾的信服力不大。整个密闭空间内双女主之间情绪酝酿值得称赞,Martha是个复杂的人物,她对Ingrid的信任并非从一开始成立,而是伴随着一种不断试探,逐渐交付的过程。在求死中体现出的惊悚感:光影依次浮动,Martha在第一次有惊无险的“死亡”后透过玻璃窗的轮廓上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从过往的痛苦到携手走过生命的历程是一趟逐渐敞开的生命之旅。但感觉阿莫多瓦还是不太适合英语语境,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尤其是Ingrid这个人物的塑造缺乏信服感,会总让人觉得她过度且夸张(五月十二月的感觉)Ingrid从对于死亡的恐惧里超脱到一种类似于“灵魂转世”的现世里,关于死亡的探讨还是太浅薄了,而全程营造出的惊悚感在结尾没有得到很好的落脚,总有种未尽之感

  • 凡卡2024-09-08 13:16:31

    #tiff24 3.5 可能是第一部英文片的壁垒吗,实在觉得叙事有些平淡但色彩台词又挺有意思… but hey至少我今晚跟tilda swinton呼吸同一片空气,她说人此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无非friendship, arts, and nature

  • 寒枝雀静2025-01-11 09:05:26

    B+/ 鲜明切分的三段,从扁平的城市景观与琐碎对话逐渐过渡到一种对演员/人物的内部观测。摩尔从被动的观众逐渐成为主动的表演者,是面容,是观看的眼;斯文顿从真实的记录者转变为幽魂,是姿势,是变形的身体;外部空间则从叙述性的、文学的回忆剧场,逐渐转向死亡与未来的排练室/放映厅。实存的银幕上,基顿与乔伊斯构成身体运动与停滞的两极;而不断开关的门与窗成为潜在的银幕:当光透过这些空间的边界时,人物的生命被延续。当斯文顿以一个升格镜头漂浮过来时,我们完全无法辨别她是生是死;而当她以另一身份再度划过同样的弧线时,我们反而能确认:影像的身体是如此笃定地延续与激活着现实的身体。而这可能就是如今的阿莫多瓦对世界尚存希望的缘由。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2024-10-25 11:33:52

    女性帮助女性告别的故事,完全去奇情化的阿莫多瓦,与“痛苦与荣耀”刚好形成温柔的对照。整个剧本如果用西语的话情绪或会更浓烈,英语总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味道?死亡也能如此色彩斑斓,不愧是我爱的导演,点缀的酷儿元素让人会心一笑…

  • 鲸鱼星2024-09-09 11:40:47

    TIFF24 太好了真的太好了,想要自由的活着,也想优雅有尊严的死去

  • 2024-10-21 03:24:41

    #RFH #LFF 长评-爱与死亡。伦影节第二十七场,一位记者被诊断出癌症晚期,她决定在癌症带来的死亡前自己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她请求她多年未见最近才联系上的一位作家朋友陪她度过这段时间,影片大量的对话探讨了生命,死亡,爱,友情等每个人都会或将会参与的话题。影片中的法律和道德的层面也有探讨,但是感觉对于“自主性”的讨论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加缪说过“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而记者也在片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一种反抗的哲学。电影的结尾警察的追问和律师的呈现都算是对现在的法律层面的一个反思吧。视觉依然是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感觉对照了霍普的话,以光线呈现孤寂影片同样是利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呈现出了角色内心的孤寂。不喜欢结构设计上情绪起伏,还有结尾处与记者女儿对话的正反打非常奇怪。

  • 一棵芹菜2024-10-05 09:18:57

    大师拍的小品也是精品 (在alice tully hall里看在alice tully hall里拍的作品 没有比这更好的观影体验了)

  • Isomorphii2024-12-21 05:05:32

    【B】@ Lincoln Center 是很美的,色彩非常漂亮,Tilda的穿搭每一件都想买,但这个故事真的太昂贵了,你能看到纽约最美好、最平静、最老钱的一面,我无法抑制自己去想她这些时装的价格,一粒安乐死药物的价格,一个月豪宅的租金。我太难和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共情这样一个相当自命不凡的故事。

  • 一條魚佔滿了河2025-01-13 22:38:35

    像踏進一個半溫不涼的泳池,水慢慢濕了腳背、浸過腳踝、淹沒膝蓋,接著腿、腰、胸,直到咽喉,然後一蹬泳池壁,撥水而去。電影是悲傷的,但未溺於悲傷,收斂著情緒,又如烈酒讓人神經脆弱了起來。作為Pedro Almodóvar的首部英語長片,依然是能夠在電影甫一開始便與他相認,那些色彩、那些攝影、那些剪輯,那些看似旁觀又深陷其中,都刻著Pedro Almodóvar的名字,當然,如果是西班牙語,或許能讓一切更加對味。Julianne Moore與Tilda Swinton你來我往相得益彰,都沒有所謂的情緒爆發戲,彼此之間的情感卻濃烈至極,並蒂而開的兩朵花,各有香氣,卻同樣迷人。Tilda Swinton的角色,既可以是女主角,又可以是女配角,如果頒獎季後半程調整策略改報女配角,說不定可以殺出一條血路衝進奧斯卡,甚至得獎都大有機會。

  • PsychoKiller2024-09-10 02:56:09

    TIFF2024. Soooooop beautiful我永远爱阿莫多瓦

  • seamouse2024-09-26 20:16:16

    马德里医疗系统的临终关怀项目好像全球领先,阿莫多瓦是持续拍这些写自荐信吗?这些信当然都写的很好

  • 申不变2024-11-02 05:46:11

    比痛苦与荣耀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阿莫多瓦加上Swindon and Moore的组合本来充满期待,加上这么有potential的一个题材,生拍得这么尴尬。表演太僵硬太刻意了,and the way it’s shot, 两个人并肩坐、镜头正反打,terribly deliberate and theatrical; 许多条没头没尾的线,聊environment那段完全是out of nowhere开始给观众僵硬spoonfed thoughts; and the worst, the way he used Joyce’s ‘The Dead’, 用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刻意,结尾有一种强烈的“哦为了点个题再背一次the dead的结尾让老天下个雪吧”之感…

  • Cherry樱桃之远2024-10-07 13:12:35

    好诗意的临终电影,两个好朋友聊死亡,我想知道在Woodstock的这个房子在哪,好想住!

  • SundanceKid2025-01-13 17:26:09

    仙姑表演真是完美,徘徊在死生门外超然又全知的,最后女儿出现瞬间让人一惊,翩翩然的招魂。对生活有眷恋对死亡有向往,这一世尽头有时会有粉色雪花,死亡最终没有阻隔任何,英格丽好像还在和躺椅上的她谈笑风生

  • btr2024-09-03 07:53:14

    #Venezia81 直面「如何面对死亡」的电影。简洁、美、又沉重又轻盈。Tilda优雅又略带疏离感的表演完美,「the room next door」也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终极隐喻。

  • kikiko-2025-01-14 02:51:35

    人物的背景设定简直就是拍脑袋一样留在表现

  • VicWallflower2024-10-05 12:53:04

    #TIFF2024#4.5.首部英文长片却更像是生涯总结,有着Almodovar电影那些惯常的元素:色彩,回忆,故事套嵌,母女…Alberto Iglesias的配乐也是意料之中的效果。然而与Swinton和Moore合作,同时涉及到绝症与自主死亡的话题,本片似乎又比以往Almdovar探讨死亡的电影要更加沉重。两位女演员都以最轻盈的表演方式展示最深刻的女性连接,而无法逃避的命运规律和生命循环,都是窗外飞舞的雪花,和在长椅上平静的睡颜。也许是Almodovar告别意义最重的一部。

  • 木上立2024-12-02 04:26:37

    公寓部分的阳台场景仿佛回到早期的布景(基卡/欲望法则) / 和f都觉得底色还是非常阿莫多瓦

  • 大奇特(Grinch)2025-01-13 18:57:27

    对窗外下雪那场戏印象最深,会想起道格拉斯·塞克的电影,粉色的雪花赋予一种浪漫化的奇情奇景。看两位演员的表演,我其实倾向于窗外实际没有下雪,一切都是玛莎(斯文顿)的幻觉,包括小说《死者》那段词的加持。因为看英格丽(摩尔)的微表情,是有一点复杂性在的,她只在专注于倾听,此刻意识到了玛莎的健康问题和绝望。她们后来一同观看电影《死者》,当雪戏和台词响起时,英格丽的表情才透露出她的完全理解。

  • 搖滾賽克斯2025-01-13 19:08:44

    对不起,但是斯文顿扮演她女儿出现的时候真的有点出戏

  • モノノ怪2024-11-06 00:49:02

    金狮奖的作品,色彩搭配赏心悦目,两位女演员的演技自然不用说,半熟不熟老友到生死之交的过渡相当自然,更别提Tilda 出演的女儿相当惊艳!全片几乎都是以台词推进,特别考验演员和观众,其中对于死亡的人道性和哲学性的讨论,疾病治疗患者和医学上的冲突,亲密关系的破裂,战争对人与家庭的毁坏等等话题都仿若某个思绪密集的下午,从主角口中缓缓流露。很丰富的影片,可惜的是只留下淡淡的忧伤。噩耗就像一扇开着的门,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会关上。

  • 在少女们身旁2024-10-27 23:20:45

    阿莫多瓦的电影有种奇异的塑料感,奇异的是他似乎并不受困于此,忍受过开头干瘪空旷、广播一般的前情提要们,你会进入一种too bad almost good, too fake almost real的境地。我想他的原创性并不一定来自显眼的形式:鲜艳极简的色彩、天然的幽默感、与经典的互文等,而在于他对所表达的内容的明确、爽朗,不多愁善感也不讳莫如深:在极端的境遇里,人与人之间失而复得的亲密感。 不免有政治声明的激进色彩,但落脚总是人的关系。 朱利安摩尔微妙地诠释了一个共情而非同情的角色,善于承受却不给他人带来愧疚感,冷静且慷慨。当她把脸贴在玛莎脸上时,我神奇地感受到了皮肤的触感,被陪伴——这一在我看来人际关系中最虚弱、沉重、充满自知的善意和使命感,因而更少的自发性的行为——所能蕴含的真心所打动。

  • KID Y2024-10-19 19:37:16

    7.7 A film with dignity,but still not courageous enough,阿莫多瓦心中也许一直有一个美国电影梦吧。

  • 亵渎电影2025-01-13 17:06:51

    阿莫多瓦在他的新书《最后的梦》的里写,好小说最后能成同等名声电影的屈指可数,举例是约翰·休斯顿拍摄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没想到这部改编自好小说《邻人之爱》的电影,不仅在让主角观看了约翰·休斯顿的那部《死者》,结尾还用这样的方式重新解读了《都柏林人》的结尾,这一次好小说成了同等名声的好电影。阿莫多瓦在书里谈论小说和电影的不同,这次单刀直入的叙事和记忆闪回都有小说的影子,最后结尾的部分处理得太高级了,这就是传说中电影的文学性。

  • 沈困2025-01-07 08:23:55

    一切活着的死去的静静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 水包酱2025-01-13 14:55:53

    看下来觉得威尼斯这次是把金狮当终生成就奖颁的。阿莫多瓦把标志性的色彩打包带去了英语世界,却忘了带上灵魂: 大胆的情感和浓烈的张力。于是我们看到两位顶级演员在高饱和度的房间里,用冷静的英语讨论生死,仿佛参加了一场只有高级会员才能进入的哲学沙龙,连黑色幽默都仿佛被丢在了西班牙的阳光下(最后让Tilda戴个假发化个妆就来演自己女儿, 还指望观众能继续入戏倒是挺好笑的)

  • 南辕北辞旧城2024-09-02 16:47:53

    一个并不复杂的改编故事。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通过台词重重扎在人心上…其实也算个过于理想化的故事了,能打动人的是Martha她在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她曾经作为战地记者的经历也改变着她对死亡的看法。癌症把失联很久的朋友再次牵到了一起,她们紧挨着彼此,谈论彼此的过往、谈论艺术,谈论文学…台词没有一句是浪费的,在两人之间关于死亡的话题甚至非常有启发性。Dami在餐桌上把癌症之于人类和全球变暖带给地球的影响做类比算是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整部里对家居和色彩的把握很好。 私心来说,真的好羡慕这样合拍的友谊。我们或许在所有充满爱的感情关系里忽略了友情其实也能比肩其他关系里定义的“爱”。 双女主我狠溺爱,但是还是想轻轻偷偷狗狗祟祟一句:都这样贴贴了你们俩直接演拉拉不香吗…

  • _m2024-10-26 05:43:10

    昨天在互联网上沉浸地“观看”了沙白之死,再次陷入了对死亡的沉思。死亡是经不得细想的。能够借助于驱散恐惧和孤独的事物,随着变老,越来越少。今天我整个人都是抑郁的,“被降低到了最小值”的状态。所以我临时起兴去看这部电影 - 除去人物背景,几乎是一丝不差地对应了沙白之死,包括癌症的“斗争”论。还有,martha用看电影来度过死前的最后一夜,就如同今晚我为了驱散死亡的阴云,突然来到电影院的决定。因为我真心相信,电影,即使仅从它的物质层面来说,都是我最熟悉的生死媒介。另外,阿莫多瓦不仅制造melodrama奇观,也永远把视线移向历史维度,以及“现实”,我是说银幕这一边的那一个。

  • 辩解莉莉周2025-01-13 17:39:00

    剧作和色彩运用一样纷呈又严谨,镜头语言和配乐一样带着恰如其分的电影感却又不失平实性。This is the movie we really need in this decade. Such a masterpiece. 不仅把情感写进角色的台词之中,还植入了电影结构中。朱利安摩尔和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几乎压垮了我们…尤其在女儿登场时,It’s literally shocking. 最后在雪中伴随着静谧的古典乐结束,很值得重复观看的巨作。

  • Lyrissn2024-10-06 23:05:31

    #BIFF24. 老实说这次来釜山就是为了这一部电影,tilda和julianne是可以演一对拉拉的程度。最后十分钟才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tilda饰演的女儿登场,好像Ingrid和Martha的叙述在此刻完成闭环。纽约粉色的雪花、郊外的鸟鸣声交织在与多年未见的好友讨论生死中,让这个沉重的话题变得如同羽毛般轻盈。

  • -XXCIIIII2024-09-08 12:49:22

    看过后便理解Tilda在采访说的这句『我很喜欢这个机会,因为我喜欢扛起情感的重担。这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多次经历的事情,我有点偏爱这种体验』 虽然不容易,但同时也很美好,因为这体现了两位女士之间深厚的友谊。你能为一个人做的,也许仅仅是陪伴和握住她的手。

  • 内陆飞鱼2025-01-13 18:15:38

    从英语世界看这个片子,太平庸了,幸好有两大影后撑着,不然更寡淡,比《痛苦与荣耀》差多了。老爷子荷尔蒙耗尽,还要跑来美国秀一圈,还是喜欢伊比利亚半岛上那些被爱欲煎熬的红红绿绿生生死死的痴男怨女们。

  • 颜落寒2025-01-13 16:14:21

    引人深思的沉重主题:如何面对/迎接死亡,在迟早会来的死亡面前做好尽可能体面的准备。两位女演员之间的对手戏太好太舒服了,不像久别后重逢的老友,更像陪伴了一生的恋人(对,我就是橘眼看人姬),落雪与鸟鸣的意象很美很直接,总之看完之后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尽管可能只有片刻。

  • 阿莫多瓦特了2024-09-04 06:03:37

    尽管死亡的脚步在片中无处不在,却有一种如沐春风般的舒展。阿莫多瓦抛弃了所有奇情设计,全片依靠蒂尔达·斯文顿和朱丽安·摩尔你来我往的对话撑起,是名副其实的双女主大戏,细节满满的演出令人屏息凝神。镜头注视着片中蒂尔达每一寸老去的肌肤和斑纹,略微佝偻的体态、时而疲惫时而明亮的眼神,精确地刻画出将死的Martha身上的体面优雅,和对死亡的深思熟虑。在首部英语电影中,台词呈现确实遭遇了一定的水土不服。也许对于阿莫多瓦的早期电影的粉丝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他也变得有点爱说教、爱唠叨、爱发发对这个世界的牢骚、爱抱怨时间所剩无几了,那些曾经鸡飞狗跳的抓马、荷尔蒙迸发的性爱场面,已经被对这个世界的控诉所取代,但生命历程行至此处,这份对死亡的思考和审慎,怎能说不是这个还不满75岁的老头儿内心温柔且强大的一面呢?

  • iranaway2024-10-31 19:34:32

    阿莫多瓦是不是沉迷这种现代的奢华装潢了,一种大都会名利场精英感削弱了知识分子的情感。也许是我对after life的感知还不够,觉得全靠演员撑起来/ tiff2024

  • 桃桃林林2025-01-13 21:44:12

    只是觉得,这样的电影,可能以后会越来越少了。

  • 蓝詹2024-10-09 12:13:57

    本质上是个欧洲电影。台词写得非常好,逻辑正常且充满人情味,诡异的幽默散落四处,出其不意的转折那么多又那么合理,没有任何对电影主体产生破坏性的处理,加法都是有效的构筑。大师气象就是know everything he does, with space for improvising without losing control. 如何不喜欢阿莫多瓦呢?

  • 弗朗茨是谁2025-01-11 07:47:05

    有些老男人年纪一大把就赶紧退出历史舞台吧,黔驴技穷,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就像这些享受了所谓精彩的青春的老“知识分子”要自杀就赶紧自杀,看看你们把地球自然糟蹋成什么样了,有什么好blabla两小时的。一大堆战争死亡的路边饿死的抑郁自杀的喝农药自杀的也没见人拍个电影。怎么你们死就要这么脆弱矫情呢。

  • 张翔森2024-10-06 22:26:33

    釜山电影节看的,朱利安摩尔,蒂尔达斯文顿,佩德罗阿莫多瓦,威尼斯金狮奖,关于安乐死的另一种解读。

  • 萌发奇想2025-01-13 20:54:43

    配色和构图太美了,可就这么看着画面无比色彩斑斓的电影,讲述的却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这个关于友情与死亡的议题被导演拿捏的如此举重若轻却又直击人心灵深处,两位影后级别的女演员也贡献了一次最精彩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