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产7.1分剧情《妈妈和七天的时间》HD1080p.国语中字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海报

名称: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别名:小咸 / 妈妈 / Mama

主演:程术琼 / 葛文丹 / 王小平

导演:李冬梅

地区:大陆

年份:2020

语言:国语

时长:133分钟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纪念妈妈的电影,讲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农村七天发生的故事。故事里记载了小咸(葛文丹 饰),一个十二岁女孩对家庭和村庄的记忆。在这七天里,发生了三次死亡和两次出生。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豆瓣热评

  • 我杀了约翰列侬2020-10-15 21:21:32

    固定机位长镜头搞得好就是“肯德基精选”,搞不好就是“肯德基偷懒”。这个片子搞的就不是特别好。固定机位长镜头应该是有门槛的,否则就是感动自己,折磨观众。固定机位长镜头画内画外都需要一定的信息量支撑,如果仅仅是情绪的堆积,请把它做的美或者有趣一点。固定机位长镜头极其考验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表演,这是非职业演员很难赋予的,因为他们忘不掉摄影机的存在,这个影片中小孩表演不错,但是中年老年人的表演很明显就是等执行导演call点,什么时候该去做什么事儿。。。另外既然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东西,为什么村子里所有的人都是沉默忧郁再沉默,这和我了解到的农村和农村人不一样,所以让我很违和。从头到尾的一大家子人吃饭,几乎都没有说过话,是受了小津影响?可是中国人不这样啊。 当然,第七天的最后,都是会感动的。

  • 西楼尘2020-10-26 16:43:32

    我记得让父亲慌神的噩梦,记得隔壁女人出殡的恐怖,记得她在油灯下认真地查莞尔一笑的莞字写法,却不知道东莞和益阳的距离转眼成了天人的距离。我记得一群人抬着妈妈涉水而过,却没能把妈妈抬回来。我记得一家人终于聚齐吃饭了,妈妈却不在了。我记得和姐姐去送灯,希望这盏灯照亮妈妈和所有女人的路。

  • 晚不安2020-12-21 00:32:06

    还是能感受到镜头里的情感的,这无关乎电影语法的设计,而在于对素人演员生活质感的精准捕捉——他们对贫苦的习惯与淡然。故事设定与蒋能杰的《矮婆》类似,把摄影机摆得更远,情感表达也更克制,能感受到导演的信念和对母亲的深切的爱。但对这种长镜头驱动(无繁复调度)的慢影像,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观众对共时性的接受度没有历时性高,如果没有置入切实的细节,很难成功发出邀请。和蔡明亮一样,李冬梅也给出了一个自洽且成立的范式。

  • 冷水浴缸2020-11-01 22:20:33

    其实美术和选景有所穿帮,长镜头内的调度也有瑕疵,不是指时间性,而是素人演员在单镜头内开始表演和结束有细微不自然,让素人演员一直演下去不经意间开机会比较好。但胜在真诚,真诚第一。导演居然是vca毕业的,和邱阳是校友,vca这几年电影节选片pitch的培养方式算是国际电影节特训营了。

  • 木卫二2020-10-16 00:08:17

    导演意图执行得坚决彻底的一部艺术电影。最后有两天,几乎没有台词,山林之中飘渺摇曳的微弱灯火,以大远景加全黑的夜为底色,传递作者对母亲时隔三十年、不止不休的永恒思念。五个女儿的中国式生育故事,一点破,就引发无限追思感慨。

  • 2020-10-15 02:06:28

    外婆那个角色实在令人难过,总不放心怀有身孕的女儿去婆家,后来跟着她去,夜里躺着给她揉肿胀的脚,生产那天急匆匆跟着男人们的脚步和奄奄一息的女儿,跟不上,还是不停走,一个人在夜路走,坐在门口抹眼泪,在葬礼上痛哭。好难过啊。

  • 安小安2023-04-27 20:04:56

    看到生物学意义上的爹赶回来带着几个女儿在母亲坟前哭,大女儿边哭边非常懂事的说,“我会孝顺你的,像儿子那样”,不禁脱口而出一句卧槽。

  • LOOK2021-01-25 09:35:47

    在中国电影的长镜头家族中,这是一部较罕见的方法与内容完全匹配的电影。七天的时间序列,固定工整的远中镜头,人物形象接近抽象风格。起止劳作如此漫长重复,无始无终,地老天荒。死亡过程的紧张迫切汹涌,并非来自悬疑意味的戏剧性,而是生命消亡过程自身的沉重。而以长镜头跟拍的方法重复展现众人抬担架行走的过程,显出的是敬畏之心。影片整体蓄势而成的是带有普遍化意义的中国农村底层妇女日常生活史诗。确实可与香特尔·阿克曼七十年代的女性电影对标。

  • 阿伦和饭师傅2020-09-10 04:07:21

    身边的观众大都是在第七日开始抹泪。 我在第一日,大姐带着三妹跟妈妈说“妈妈我帮你”就忍不住泪崩了… 但影片的确很个人,两小时的时长&无配乐&慢节奏,不是大众容易接受的。

  • 偏时差2021-04-10 02:24:38

    导演有在建立自己的美学风格,放大形式感,拉开距离克制情感。明白她的意图,但执行上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也许是预算限制,有很多粗糙的地方,如声音处理,素人演员的表演,写明了九十年代美术却不断穿帮的问题等;既不够写实也不够风格化。故事和人物的省略会削弱观众共情,这是导演的选择姑且不谈,我比较在意的是一个很长的镜头里,只有长镜头本身,而缺乏那些更实的东西。所有人物不说话时就会让我更注意到表演细节的缺失,吃饭炒菜等日常的声音细节的不准确,走很长一段路时景的选择和环境声…比如听到导演阐述才知道每顿饭都是最后一顿,但在观影当下,吃饭时无对白无表情没做好细节镜头还停留很久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不但没有带来沉浸感,反而让人更易抽离,让长镜头显得空洞冗长且无效。

  • RYZ2021-09-23 23:10:30

    太考验观众了。首先非常佩服导演的执行决断能力以及真诚表达,能在最终呈现里保留如此多如此长的大远景/定镜头,是非常有勇气的;但画面上依然呈现某种“枯燥”,所选择的机位/景别有问题。大远景长镜头从侯孝贤到近年来一些独立片如朱声仄《又一年》顾晓刚《春江水暖》,到底有没有进化?本片里一些镜头像侯,一些又像阿彼察邦(如拍床边蚊帐,但机位选择没后者特别);一些镜头太wide一些角度又太高(母亲和奶奶户外对坐);部分街景选景有问题(集市特点不明显且太杂);调度稍刻意(镜头pan到左边才开始放鞭炮);太多相同角度拍建筑物,反而会显得无聊没特色。但当然这类型片子是很难得的,值得鼓励。

  • 徐若风2024-05-12 22:16:24

    电影本身3星,多1星在于,这是今年最女权、最“艺术电影”标签化、同时也最恐怖的国产院线片,必须支持一下。导演李东梅的妈妈,35岁时生了4个女儿,被想抱孙子的婆家逼生第五胎,结果死于难产,且第五胎也是女儿。电影前四日与第五日白天,她还在正常地生活,缩影此前的人生。直到第五夜,疾风骤雨般死去,第六、七日则是葬礼。电影对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提出一连串控诉,许多农村妇女的一生都能被它概括。妈妈真的死于难产吗?实际是死于社会对女性生命权的漠视。送葬事宜也全由男性主导,她死了,他们不断冷漠地放着鞭炮,给坟墓选址挖土,敲锣打鼓,只有几个女儿默默流泪。她们的命运限定在家庭空间里,只有生育、劳作。花圈上没写名字、写的是“李氏孺人”,女儿对爸爸说“我会孝顺你的,像儿子一样”…恐怖细节布满全程。

  • michaelchao_cc2023-04-27 21:40:14

    #北影节11# 如何把留白的电影拍得更好呢?那就在电影放映后加上导演阐述吧…… 毫无张力的电影,居然说让观众去适应影片中的时间?说这是对远古回忆的再现?喂喂,远古回忆应该更碎片更模糊吧,咋会有这么枯燥无聊毫无设计的写实长镜头。所谓构图美学,完全是摄影的功劳,要不导演这片和乡村监控镜头差不多了

  • 嘟嘟熊之父2020-10-14 21:55:04

    劳作是深情的弹膛,对话是深情的掩体,死亡是一时的静默,和永恒的回响。所有人物凹陷在环境之中,无力行走也无处翻身,却反射出足以穿透银幕的静水流深之力。

  • ibelieve2023-04-27 20:28:13

    #13thBJIFF 资料馆。三星半。生育悲剧,「全体女儿」「我会孝顺你的,像儿子那样」格外让人难受。镜头几乎完全安静地在捕捉那些沉默的日常,时间缓慢得让人困倦,觉得应该再剪得快一点,但又觉得这么慢似乎更好。(多场完整的吃饭戏在攻击来不及吃饭的我)

  • 柯提斯2024-05-08 22:14:09

    高度私人化的缅怀母亲的作品,但作为公映院线片,我就冒昧大放厥词了。乏善可陈的视听与明显刻意的编排痕迹,不是所谓蹩脚的素人表演和单调重复的形式化影像就能兜底的,相反,上述元素最终呈现出的乡村生活与群像,不过是将农村基层社会生态与劳动生产关系粗暴剥离后伪装成所谓真实日常的选择性截面,不仅没有在女性命题上有所突破,反而充分暴露了创作者思哲层面的浅薄与狡诈。而不少影评人交口称赞的女性视角与对男性角色的鄙夷,基本就是小布尔乔亚好慷慨作态以满足自身廉价道德感的心理需求。女性议题如果不结合社会生产关系来讨论,不过是不学无术的自嗨滥调,内地文艺工作者急需系统性地恶补历史与社会学概论,思而不学则殆啊。 240508@武汉华发万影汇

  • rhombussss2024-05-15 00:32:07

    杭州映后归途。观感复杂,刚看完片子在我心中是4.5,映后大概只有0.5。先说片子本身,镜头调度、结构安排都是可圈可点的,从第五日开始几乎每个涉及到姥姥的桥段我都会鼻酸,情感表达上到位,以妈妈为轴心的上下两辈有不少呼应的镜头,姥姥和小妹妹不同场合的抱膝、打手电筒和送灯。我个人对影片丧葬的部分感触较深(李氏孺人、灵堂的内外分割、坟前小咸的下跪仪式,前景是抖腿的男人等),有种凶手给受害者表演哀悼,牲畜给主人表演忠心(小咸说像儿子一样的那句台词)的荒诞,虽然没有得到太多导演的回应,但也还好。怪异的是后面的各种举动,又是说父亲才是重要角色(导致我越听越觉得这片子不是纪念妈妈,而是与重男轻女的父亲和解),又是各种强调超越性别视角,和观众关于处女作这一称呼的讨论以及合照环节的言论都多少有些难评。

  • 桃桃林林2020-10-15 23:59:12

    让你充分的感知时间,情绪的克制与失语的状态。却在这一天又一天中,缓缓将情感深入到你心里,会被感动,被震撼,为之难过。很厉害。

  • hypnos2024-05-18 22:50:04

    是这样的,这片子的前大部分我的体感真的是是不是有摄影机就可以当导演了。四十块是不多,但是有什么必要用来买难受。对自己电影的定位太高,最后连最起码的把故事拍完整都做不到。母亲因生产第五个女儿难产而死,匆匆赶来父亲跟三个女儿抱在一起,大女儿说,我长大会好好孝顺你,跟儿子一样…这个场面所展现的农村女性困境让我原谅了它带来的长久精神折磨。结果点开豆瓣新评论导演又是一个不愿意接受女性主义的人,不能说女人因为就如她所说男人女人不都是人。你问我为什么不能开阔一点,为什么你不去质问要求你母亲一定要生个儿子的人开阔一点?不喜欢女性主义标签是吗,那你拍的就只是依托答辩。(记一次跟导演线下对骂被气得半死的离谱经历

  • 胤祥2020-10-15 04:34:49

    #4th PYIFF# 【年度十佳Mark】入围2020年威尼斯日单元+费穆奖最佳影片。一部精彩至极的“慢电影”。我能想到最准确的一句描述,大概是文德斯写小津那句“依序把生死连接在了一起”。影片极为克制,克制到几乎可以说是“呈现”了,用不动声色,几乎不煽情的手法,把母亲因难产去世这件生命中巨大的伤痛拍得刻骨铭心又感人至深。 摄影极为讲究。导演的视听参考最主要的还是阿巴斯。《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何处是我朋友家》式的构图和调度出现过多次,但用的如此自然,好似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阿巴斯式的“大远景”“重复”和“克制”,被用在极度悲痛的时刻(第五天晚上),造成的效果真的是在心口重重地锤上一拳。或许还有一些香特尔·阿克曼,女性劳作的日常被相当完整地呈现出来。本届迄今最佳观影体验。

  • 王栗树2024-05-18 21:16:39

    女导演和女观众因为女性主义现场吵起来了,这太难受了,我先跑出来了。导演言辞确实把观众当学生来教育了,观众就看了那句台词。12岁的她以为女生只能嫁人,去到婆家,就不能陪伴孝顺父亲,没有那么复杂。导演就是想平铺直叙回顾那7天,实际的还原已经构成批判社会了,不想再用这些主义影响朴素的私人情感。从大环境看现代人确实都是受害者,但不要在已经发生过的朴素情感里面搞对立,这对当事人是一种伤害。所以导演自然拒绝这个标签。说回电影,节奏比我的心跳都慢,想睡觉想死亡,重复的痛苦也想死。

  • 2022-05-08 20:53:49

    文本现实内涵的稀薄和对选角、表演、服装、情景现实质地的追求共同印证着创作的动力均来源于导演的木乃伊情结。

  • 江声走2020-10-14 22:31:14

    大概是本届平遥最佳。没有所谓的感动,也没有所谓的长镜头。长镜头,即非长镜头。生命的戏剧性被展开,流逝被感知。一灯如豆,残阳如血。对“妈妈”的质疑主要来自它的镜头语言。很多人不能确定这种固定长镜头的安排是否是一种省力的取巧,而对它的解读是否是影评人的自作多情。但是李冬梅用长镜头内部精准的调度和饱满的情绪积累,反击了这些质疑。她的长镜头并不是装模作样或无的放矢,而是通过丰富的自然主义戏剧性和对时间的精确追踪,层层递进地将情绪推向高潮。换句话说,李冬梅的回忆与情绪,非使用这样的镜头不可。这也是本届影展在艺术观念上执行得最为彻底的电影,如果没有内心强烈的情感作为支撑,很难对影像有这样决绝的态度。

  • 字母君2023-04-23 22:50:59

    几乎就是“木乃伊情结”的完美注解,感觉可能是巴赞会大写特写的电影。 造型感过强,房屋空间被固定的摄影机压扁,人物们在精致的构图中择菜做菜吃饭(餐桌背对着摄影机的那侧总是不坐人,很难想象在没有电视机的客厅里,除了担心挡住摄影机,还能有什么理由会让一个家庭这么坐),镜头起落幅永远维持完整,乡村中无论人还是物都在导演的控制力下显得过于沉默。正因如此,摄影机一遇到真正难以调度的儿童玩耍嬉闹场景就露了怯,片中的演员非常不协调——成人过于程式、僵硬,而孩子都过于松弛、无法控制。镜头空有长度却缺乏本应有的多义性,先入为主的情绪或许成为了导演还原记忆的最大障碍。

  • Morning2022-02-05 00:58:17

    有一个不错的设置,表演、摄影和最重要的故事走向在这个设置下非常的自然合理,尽管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对于传达信息和传递情感都做到了。结尾是很厉害的,这也让前面长时间简单的叙事更为有意义,这是一个剧本之外的技巧,我觉得很值得学习,通过摄影、效果的强弱对比来进行一个收尾,如果在这样风格的电影都好用,那么在别类电影中更加厉害。

  • 二月鸟语2020-11-10 12:03:24

    当你熬过前面六天,去看第七天,才发现原来前面六天都是有道理的。就像今年的平遥影展,前面九天各种问题,各种仓促,当你等到最后一天科长说出真相,你才发现原来前面的这些似乎都合理了。

  • 不良生2021-09-06 23:06:08

    有人死,有人生,有人去,有人来,有灯明,有灯灭,有天亮,有天黑。我们活在这世上如蝉,不过七天时间。

  • 九苍2022-01-06 01:04:04

    3.5。片中所有关于孩子的部分都格外动人,也许因为她们年纪小没有明晰的镜头意识,所以表现得非常放松,举手投足之间质朴本性自然流露。影片前半部分视点的分散创造了一种晶体片段互相折射的效果,思绪和情感润物无声般悄悄渗入,互为感受性的依托。但后半部分聚焦于母亲的生产和去世,散射效果逐渐被削弱,一些节奏和表演上无法避免的弱势便显露出来。我理解导演的个人经历让她无法跳过这段,它甚至是影片的主轴和拍摄目的。但私人记忆和大众体验之间总会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很多时候前者像捆绑在作品上的铅球,沉重的坠感让影片无法起飞。但我依然很喜欢这片带来的感受,正是借由业余演员(尤其是孩子们)和朴实无华的摄影风格,我们获得了某种独属于中国而其他文化无法复制的的视觉体验,这是它的终极价值所在。

  • 南悠一2020-10-14 22:31:24

    4.2。极简调度下的高级长镜头,帮观众营造时间的触感,在反复的走路、吃饭里走向中国乡村生活的本质。在毫无波澜的静默里,它隐藏着一股激烈的戏剧冲突,一个只生育几个女儿的妻子,就这般斡旋在两个家庭和家人之中,它触及了乡村重男轻女的残忍现状。女儿一句“像儿子一样孝顺你”,一盏照路烛灯,这样的“静默”日子,随着时间,仍然继续行进着。

  • 水怪2020-10-16 16:49:13

    时间即历史,既是私人史也同样可以是大历史。完全长镜头但又完全不以为意,细碎漫长甚至是令人焦躁的日常生活,在吃饭睡觉劳作与发呆的单调重复中形成的无声集体。这些无需言语但又沉浸在大自然嘈杂声响中的过往岁月,迸发出巨大的情感共振,它足够温情动人落泪但又似声嘶力竭痛斥。酒精灯与手电筒保存了那些漆黑长夜里的一丝光明,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沉默的真相吧。

  • 查查2020-10-14 20:46:15

    探讨的主题深不深刻,跟电影烂不烂,是两回事。为什么一群人要在电影院看两个小时的静止画面?完全私人化的一部作品,传达手段单一,故事性几乎为零,实在无法共情。#PYIFF最多人离场的一部作品,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 神仙鱼2022-03-12 19:12:17

    死于生产。日复一日,白日再红终归暗夜;七日复七日,(中国)女人的七天即一生。黑夜大远景中那一点点光真能指出明路吗?你看悲剧还在“像儿子一样孝顺您”的泣诉里向后代传递。姥姥追随担架上的妈妈,震撼动人又蕴含某种宿命的深意。埋葬孩子的取景构图如同《随风而逝》,几段夜间行走恍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某种程度上像是没那么举重若轻的阿巴斯,因为也确实太沉重了。7/10

  • 浪客剑心剪刀手2020-10-15 22:17:20

    2分,别看,个人不推荐。不知道是个人影像表达太多了,或是我觉得的流水账影像,无用的片段太多了,剪掉30分钟能多加一分。PS:能不能注意点细节,平遥的好几个片子都这样。片头写了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然后好几次标语都是最近十年的标语。平遥第六部。

  • 无糖吐槽2020-11-19 07:06:31

    女性受难史。在寓言与现实中把控到平衡,几乎均匀的节奏是反戏剧的,试图淡化一切的悲喜,因此保持了纯粹的影像质地。表达上与章梦奇的《四十七公里》系列同工异曲,农村的天光,代际的轮回。待更好的版本重看。

  • 2023-04-27 21:11:56

    片子本身给3星 听完导演嘴硬给1星 这导演完全不能自洽 导演一开始说是拍的私人记忆 但这记忆又模糊得不行 好像根本不是她的记忆 看看同样是私人记忆的晒后假日 虽然晦涩 但是细腻真挚 本片的母亲身上堆满了符号 乡村 妇女 负心汉 多子 基本没有任何人物细节 倒是葬礼拍得一环不落 可是就连葬礼也是十分程式化的 甚至连个遗像也没有 之后又说自己想展示广义的乡村群像 可是这片子里的人就跟木偶一样 十分“粘滞” 没有生活感 接着再说自己的长镜头是凝视时间 时间长就是凝视时间吗?理论是真的会说 实现效果太差

  • Colen2024-05-13 14:26:07

    指间的树枝在空中画莫比乌斯环,成长的经验值一点一点。瓷碗垒满米饭,我们用筷子和垂涎捣蛋。门闩只在夜深人静时护院,影背墙搀扶住花圈靶心处大大的奠。孕妇床板上面平躺,隆起的肚腩仿佛坟头的尖尖。脚心的凹陷反刍赶路的老茧,封建教条比划几道隐形的斑马线。时针号称蒙着眼睛的拉磨驴,使了浑身解数转圈圈,傻傻奢望日子总会先苦后甜。梦是相反的,蒲扇朝着酷暑鬼畜似地磕头,知了的呵欠拌匀一整个夏天。

  • 一只麦麦2020-10-16 10:34:40

    简化了一切戏剧冲突和台词,只有很长长长的远景固定长镜头,走路、坐车、抬担架、吃饭吃饭吃饭……非常朴素原始的技法,用极少的信息量拼凑出一个大家庭的人物关系,倒自成一种美学。这片子还蛮考验观众耐心的,几乎每个镜头的剪辑点都比日常经验里的要滞后,尤其抬担架,从山上一路一截一截拍抬到医院,一个静默的镜头交代死亡,然后再一截一截拍抬回家。有时候觉得有些过于追求静默效果了,所有人都不怎么说话,其实也能看出非职业演员表演能力有限,所以这种拍法一定程度能回避不足

  • 耐观影-Xavier2020-09-11 23:52:37

    #77venise威尼斯日# 可以拍的如此写实又如此梦幻,虽经历大喜大悲,却克制内敛,从这部电影学会了如何体会悲从中来

  • Sisyphus2020-09-13 20:39:19

    只能说坐在威尼斯电影节看到这样的中国电影,我感到羞愧,以及担心外国观众会对中国产生什么误解,又因为故事过于悲剧而不忍心吐槽。

  • 余小岛2020-10-15 23:19:46

    如此冗长而静止的画面,不像是一部电影,而是某一种生活、某一类体验的展示。但对我来说,这个故事太熟悉了。同样的土墙,同样的桌椅板凳,同样背着一罐子咸菜走几公里山路去上学,就连院子里那个红色的大脸盆和乳胶漆的桶都是一样的,甚至我自己的出生都有与之类似的情节,所以反而已经无法被触及了。

  • 亵渎电影2020-10-14 22:21:09

    片中上行的路,下行的路,都是相同的摄影机位和运动轨迹,导演用这种方式构建了一个简洁立体的影像空间。影片用一天一天的时间展示这家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其中每天都在用微小的叙事信息量做勾子,让观众去拼凑人物关系和事件,用微小的量变完成了情绪的质变。同时也非常漂亮的完成了影片整体的框架和剪辑节奏,导演掌控能力非常强,面对这种亲身经历改编的题材,处理的既沉稳又克制。选择这样一个女性题材,在政策鼓励生二胎的当下更是意义非凡,这部电影应该算是中国独立艺术电影最理想的样子了!回去又捋了一下细节,感觉导演对年代的处理跟佩措尔德的《过境》差不多。

  • Ivkouuu2020-09-15 18:04:02

    导演李冬梅的影像感非常的出色。几度在影院昏昏欲睡,半梦半醒中被带入她的回忆,这种浸入式的讲述方式让我整个人都舒服的不行。大段的沉默,无言的三餐和抽闷烟的村民,缓缓流趟的每一天,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中国农村,仿佛记忆以外的纷绕没能留在导演的心里,这段回忆里,只有妈妈,妹妹和外婆。而这一切,都被导演用镜头讲述出来了,这是情感的讲述,是导演内心里那块土地被抽丝剥茧后的呈现,非常的动人和真诚。

  • 梦中人2020-10-15 23:12:24

    这是封神级别的大师之作,浑然一体的呼吸感!有自己一以贯之的美学观念,与影像非常完美地融合,没有一个镜头语言是多余的。正是因为对世界的完整理解和观察造就了她的影像,对家庭、时间、土地、空间、男性女性和死亡的理解和观察太透彻,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剪辑都表达了太多。 看完之后如鲠在喉,作为女性共鸣太强太震撼了,深受鼓舞!

  • 理想2020-09-10 08:17:13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感动、最有能量、最有诚意的电影。故事以7天时间为线索,讲述一个村庄在七天时间里发生的生死离合的故事。作者电影,全素人演绎,纪录片式展现那段逝去的时光里关于母亲及家乡的永恒记忆,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眷念,并试图以存在主义哲学和自然主义风格去诠释生与死、人与土地的关系。

  • 布谷卟咕2023-04-28 01:02:04

    不质疑大家感受到的真诚,导演映后也热情,但我的观影体验是影片充满了condescending、almost an foreign eye非常怪异的外部视角,源于片子刻意的、导演自称不写实的沉默,但又不像《狗镇》有戏剧感的设计,演员表演又完全失控。本该是深刻的讨论却被所谓私人记忆掩盖,始于私人止于私人(当然就这么多好评来说这是我的偏见)。调度糟糕群戏毫无张力,完全抛弃叙事,让我觉得在看一部非常原始的片子,于形于内容都毫无论点。没有一处是意料之外的,这是我觉得别扭的“外宾”视角,明明we’ve seen worse。抹去细节和个人的情感这样的电影很fascist。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那么的贫瘠标签化。电影弱化了真实故事本身的复杂和震撼性,字幕出真实故事改编的时候我的共情能力降到最低点。懒惰电影。

  • 迪迪 。2020-10-16 00:30:44

    『绝对不能剧透 。』 毕赣说他用一个小时筛选观众,我觉得《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也用了『四天』完成这个动作——前半部分的不言一物,是为了后半部分的说尽所有 。 『不要想着达到伟大,只要做出日常的,普通的就好 。』——看到好电影时,我们热切分享,看到伟大的电影时,我们却陈默不语 。 『电影,以余味定胜负 。』 最后,我想斗胆说一句,雌性激素是创造力的最好来源,女性电影,来日方长 。

  • seabisuit2020-10-15 23:58:18

    一首致敬几代中国女性生与死轮回的影像诗,片尾字幕一出瞬间泪目。女导演纪念妈妈的处女作,自然纯粹,美学和形式至始的统一完成度极高。固定机位下山村行走的大远景和生活劳作的中近景,镜头的长度和缓慢相比那七天还远远不够。非职业演员拍摄,基本只用画面和声音交待背景叙事。沉浸在时间的消逝,亲情的悼忆之中。第四届平遥影展藏龙单元。

  • Florence2020-10-15 23:40:44

    单方面宣布平遥本届最佳(即便没有看完其他),可以与之一起呼吸的电影,拍法承袭阿克曼(室内戏多采用正对某一平面的方法进行拍摄,机位较为固定,构图却跟随情感的渗入有所变化),美学延续侯孝贤(中远景长镜、剧作的省略法、吃饭环节、沈从文式悲喜、对演员感受力的挖掘),将七天的家庭劳作与吃饭——静默的离别、走山路——人与土地的联结具细呈现,但其对real time及情感融会的处理又与前辈们有所区别。总之就是女导演牛逼,有着格外敏锐的感受力与直觉,对待人物抱有真正的宽悯,并非强行压抑人物的情感,而是给予人物情感消化的时间。希望她能有好的机会。

  • 梨三岁(论文中2024-05-14 23:11:21

    全片最恐怖的画面是母亲难产被男人们抬着送医时落在队伍后面、孤立无援的姥姥,还有母亲去世后送葬队伍中的黑压压的一群女眷。全片最恐怖的台词是女儿对从东莞赶回来的父亲说:我会孝顺你的,就像儿子一样。

  • 打雷姐的小红唇2024-05-12 17:42:08

    #912 @天山路演场 整体还可以,主要是无休无止的低机位固定长镜头让我对人类的进食和生育行为产生了厌恶(学名存在主义焦虑)。上一个让我这么难受的是王兵的青春,不同在一个是中国底层社会青年的存在焦虑,一个是中国农村女性的存在焦虑。父亲这个主体最后的闯入伴随一句我会孝顺你像儿子一样,充满讽刺和荒诞,也难怪导演的父亲不愿意进影院看这部电影。

  • 奇爱博士2023-04-28 01:11:58

    近年最优秀国产女性电影之一。北影节2023.4.27资料馆

  • 小学生任赢赢2020-11-26 05:19:04

    看之前以为又是一部概念先行的slow movie,或者青年导演的时尚单品「私影像」。结果却远超预期,法味扑鼻,像是香特尔·阿克曼与中国独立电影在千禧年产下的混血儿。更可贵的是,导演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表达,自己的真心话要讲。很喜欢导演对于女性生命力及其如何被形变吞噬的描绘,细腻生动又冷静克制。而片尾那句令人背脊发凉的「像儿子一样」又拉回现实,引人深思。相比《四个春天》里形同消费姐姐的煽情葬礼,这部电影有种真正发自内心地对于女性,对于生命的共情与尊重。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打动我的,特此加一星,期待导演更多佳作!#平遥影展2020

  • 木下漱石2024-05-13 20:11:31

    理解导演剥离戏剧性,客观还原的方法,雕花木床、夜路电筒、摇扇纳凉......大到流水小到掀被子,声音也非常到位,声画一体,质感审美在线,对我这种湖北农村小孩而言倍感亲切,每个场景都是回忆触发器。但是吧,视点太分散,好像是女性群像,试图连贯一种沉默且默契的冥冥感,总还是差一口气。像让娜迪尔曼一样专注一个人物时间缓缓建立共情也好,像镜子生命之树一样给叙述者旁白也好,都能稍微理顺一点,不至于让人中途走神。毕赣的挖土机构图好歹还串点诗呢,抛弃文本,就卡在不知道是自信客观归来见山还是山,还是心里有情嘴上没货憋不出什么话来。

  • 东山厌工子2024-05-10 17:15:00

    我不觉得这是私人记忆。大女儿在母亲坟前对父亲说,我以后会孝顺你的,就像儿子一样。寒毛立起,太过痛而赤裸的一句话。身而为女切入血肉的意识钢印,好痛好痛,尽管你的妈妈就是为了生儿子而死。创作者把这句话放在这里,太狠了,带着血

  • 刘小黛2020-10-16 20:18:52

    剧情片故事,纪录片拍摄手法。李冬梅作为女性导演,有一种魔力,让人在沉缓平静的情绪中堆积情绪,逐渐深入,最后被深深击中无法抽离。那些静悄悄的人物,好似身边的亲人。出生重庆的导演,妈妈改编的故事,五个儿女,面对生死不能承受之轻。悲痛母题用十分轻巧的方式呈现。当有亲人去世,才是一次深刻的成长。今年威尼斯日唯一入围华语电影。

  • 刘右小饭2021-11-07 22:28:19

    就这,影评人就煞有介事地扯上香坦·阿克曼和阿巴斯了??这不就是硬核中国独立电影嘛。再次确信,豆瓣那些看片帝根本不懂看影像(但又爱拿影像说事)。放眼世界电影,这片就好比球场上一个连停球都不会的业余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