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意大利7.9分奇幻冒险喜剧《奇美拉》BD1080p.中文字幕


奇美拉海报

名称:奇美拉

别名:盗墓奇美拉(台) / La Chimera

主演:乔什·奥康纳 / 卡罗尔·杜阿尔特 / 文森佐·内莫拉托 /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 阿尔芭·罗尔瓦赫尔 / 露·罗-伊莱科内 / 伊勒·亚拉·维安内罗 / 卢西亚诺·维尔加罗 / 卡罗·塔尔马蒂

导演: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地区:意大利,法国,瑞士

年份:2023

语言:意大利语 / 英语

时长:130分钟

奇美拉剧情介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美拉”,这是他们试图实现但却无法找到的东西。对于盗墓团伙来说,奇美拉意味着从工作和轻松致富的梦想中得到救赎。对亚瑟(乔什·奥康纳 Josh O'Connor 饰)来说,奇美拉就像他失去的那个女人,贝尼亚米娜。为了找到她,亚瑟挑战无形,到处寻找,进入地 球内部——寻找神话中所说的通往来世的大门。在活人与死人之间、森林与城市之间、庆典与孤独之间的冒险旅程中,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都是为了寻找奇美拉。

奇美拉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奇美拉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奇美拉豆瓣热评

  • 南悠一2023-05-27 15:56:56

    视听是多么独特,用松散、质感很强的影像,带来一种wonderstruck式的观看感受,漫游感很强,浑厚却又细腻。乔什·奥康纳饰演的人物因为其身上的悲伤色彩,而显得富有魅力。观感不及《幸福的拉扎罗》,但我还没找到原因。

  • 01010012023-05-26 23:50:52

    故事比较简单,一个有点特异功能的人可以在古Etruscan地区发现古墓位置,带着一帮狐朋狗友盗墓。但没追求各不相同。他要寻回的过去是他死掉的女朋友,一根红头绳。故事讲法非常高级,拍得很美,光影色彩都好看得不行。有些细节处理也是精彩,比如在主线里会穿插两个唱歌摇的,用歌声讲述整个故事,有种“评弹”感。另外主角发现古墓时候镜头世界就颠倒了,一种空间换时间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 十二辰子2023-05-28 07:17:24

    代表完美的大阿尔卡纳第12号牌,受折磨与苦楚却也是肉体与灵魂的修炼最为接近的一张。以将有更美好的事物降临于你身上的信念,愿你顺从于人生。原来我们所见的正身才是你的逆位。

  • 蓝詹2023-05-27 00:23:24

    稍微有那么一点点不满足,因为对Rohrwacher期待太高了,但它还是很好,像一场睡眠和梦境,醒着看也像在梦游。阿莉切总是把叙事的骨架描述得很轻、埋得很深,看着看着你就猜,这个人他想要什么?他想做什么?等他行动起来了,你也没有跟着他旋转的感觉,因为总是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做什么,真神奇,仿佛他们都从神秘学故事中走出来。第一次get了Josh O'Connor,笑的时候温柔又内敛,奇奇怪怪,内心执着,眼睛里虽然有无数追问,也不确定是不是要爱你,但一定会给你一个全世界最好的吻。

  • 娉克2023-05-27 01:00:44

    心中的金棕榈,好看到失语。所有的虚写最后都被红线牵引,鸽子的眼睛注视结局;画幅变化和倒立身影嵌入城市和乡村,天空和地面的缝隙,奇美拉是渺小狭隘的人类身影与之试图寻找的动物/神性的嵌合,但灵魂们的歌谣太悠扬隽永了,甚至忘了玄之又玄,只剩目光炯炯

  • 冰红深蓝2024-02-27 01:56:19

    阿莉切·罗尔瓦赫尔可能是最接近古典的当代导演,她的电影是如此素朴写实又神秘超脱,俗常和崇高、人性和神性在此交会往来。当然,这已然是一个现代的世界,一如盗墓者们看似自由随性,实则早已沦为文物与艺术品交易体系中的螺钉/棋子。男主是在天与地之间摆荡的人,而与意大利同名的女主更是兼具人性与神性,只是和名字来源于雅各幼子便雅悯的Beniamina相比,更靠近尘世。男女主都暂居于非空间之中(城墙边缘和废弃车站),交融不同面向却又没有真正归属。总体看,本片不若[幸福的拉扎罗]那般纯澈、新鲜、极致,在强度上还是有所牺牲。三种规格的胶片(画幅)、倒吊人视角的特殊镜语、仿默片喜剧的快放、配乐迥异的几段盗墓/运货蒙太奇有趣又有想法,不过抛头和掩埋—借红线上升不难想到,男主还是塑造得不够,女主及女性之家更鲜活有力。(8.5/10)

  • L木木木目2023-05-29 23:32:23

    阿莉切总是用最奇幻的方式讲述最纯真的故事,赋予现代世界古典的神性。5.26grand lumière 首映,虽然看多了首映清醒意识到鼓掌多久根本不代表什么,但是阿莉切有15分钟诶!阿莉切有全场喊名字诶!她拯救了我观看老男人电影的心累诶!她表现得害羞谦卑可可爱爱,才不像老男人都是我又行了……

  • 咯咯精2023-05-26 11:00:12

    倒吊人:自我奉献,顺势而为,看清现实。生与死之间,sanctuary。浮生所欠只一死。时间,spacelab。/二刷改五星。belong to no one or everyone? That’s the question.

  • 白石春子2023-05-28 05:18:31

    最重要的不過愛與美,哪怕它拒絕著生。

  • 红酒与谋杀2023-05-27 13:49:17

    仿若穿越千年,又仿若梦醒时分,只为将你寻回。头雕入水沉底的主观镜头是年度最美镜头之一。最后一场戏拍的太好了,险些落泪。在最平凡的大地上看见永恒的美好。Oh, it’s you原来可以是这样漂亮的情话。乔什奥康纳是一位可爱无比的演员。有点期待过高了,并未超越《幸福的拉扎罗》,但也足以在本届拿下大奖了。@Cannes2023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2023-07-23 13:36:12

    温柔而悲伤的意大利文艺版“盗墓笔记”。Alice Rohrwacher用朴素的神秘主义缝合意大利的古典与现代,将地上与地下世界用细细的红线联结在一起。虽然不如上一部“阿扎罗”那么惊艳,但依然引人入胜。忧郁深情的Josh O'connor太顶了太顶了~~~

  • 寒枝雀静2023-11-13 05:48:33

    C/一次对《拉扎罗》的笨重转写。假如说《拉扎罗》仅仅通过一个神的轮廓便轻盈地跨越了历史与当下、神圣与现实从而完成了社会寓言,这部则几乎迷失在过于实感的中心人物刻画中。一方面社会批判完全外在于生活空间的构建,另一方面人物也没有形成一种有机的“生态”而仅仅是干硬的群像。因而chimère也更像是一种孤立的个体化的超能力,而无法在更广阔的叙述空间中牵引与编织流动性。但不得不说Alice对影像的敏感还是太出色,哪怕被过于一板一眼的情节拼凑所牵绊,依然创造了太多超凡的时刻。而且也依然能感受到她糅合不同语汇的渴求。还是下一部金棕榈吧!

  • 信仰滚动2023-05-28 03:42:29

    我是个俗人,好故事是我认知中的好电影的第一性,不好好讲故事的片子我都接受不了

  • Fleurs.哼哼2024-02-26 22:29:45

    我严重怀疑Alice.Rohrwacher读过《红楼梦》,特别喜欢贾宝玉,仔细看会发现,她电影中的男主角无一例外浑身散发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 欢乐分裂2024-02-21 22:14:11

    三种格式的胶片所呈现的色调如重返文明荣光期(吟游诗人的叙事功能),无论是人物轮廓或事物光感,都焕发出油画的质感(甚至借人物之口道出“你们像是油画中的人”),现代盗墓题材被古典审美统御后生发出的寓言性不言而喻——现代与古典,农耕文明的静谧田园与工业时代的机器破坏,地上与地下,生与死,美的永恒与易逝,在漫长旅程之后由一根细细红线串起,光斑落入眼中,灵魂有了归处,爱情成为神秘和伟大的载体。 影响建构能力依然出色,画幅的悄然改变暗示着视野区域的划分,颠倒的镜头是人类渴望触发灵魂并被引领至神迹的征兆(贝尼亚米娜如但丁的女神),壁画飞速褪色是历史出土的断层和时光逝去的速度(想起费里尼《罗马风情画》);一只鸟在城市建筑断垣中冷眼旁观他跳入洞穴,一群亡灵索要失物,一座墓穴包容住被无限悲悯震慑住的肉与灵。

  • 爱斯基摩综合症2023-05-28 17:43:07

    本为本届戛纳最期待,结果较为失望,拉扎罗现在看来是一部十字路口上的电影,融合了罗尔瓦彻对寓言体的现代化重构和对意大利民间的新现实主义描画的双重兴趣,在奇美拉中我们则看到了她的选择;愈发纯熟流畅堪称精致的调度捋顺了三段式冒险故事的发展脉络、民间盗墓团体和文物倒卖组织的两相对抗、游吟唱诗人的叙事串场,都让罗尔瓦彻的寓言空前完整;但于此同时,所有朴实吵闹却充满温柔魔法的影像几乎消失殆尽了,虽然小镇上的庆典队伍和逐帧消失的壁画里都有她向费里尼等一众她伟大的电影叔伯们投去的目光,可那些午夜时分忽地被灯光渐次照亮的困窘脸孔,因想到姐姐会陪伴妈妈更久而突然侵袭的恐惧,这些拥挤在家宅里的细腻感触全都不见踪影,而属于罗尔瓦彻的神光恰恰要从这里洒落,那只茶匙似的奇迹才会在世俗灰尘中被倏忽擦亮。

  • 王兆屯坂本龙一2023-11-04 19:53:31

    被男人抛弃的女人们可以重建心碎乌托邦,可被男人抛弃的男人终归还是男人。观感比《幸福的拉扎罗》略好。人物不再变得苍白,反倒是充满了贪嗔痴的小机灵。胶片摄影,三种画幅切换,大体可分为工作/生活/情感,但在实际操作的界定上似乎并未特别清晰。一开场还以为是街溜子小武,土味的社会摇也确实有着贾樟柯那一套,但随着对人物背景的深入,才明白他是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盗墓贼。别人盗墓靠考古,他盗墓纯靠神助,一顿操作猛如虎,意气风发把钱数。貌合神离心事重,贪嗔痴怨把命送。毁坏的雕像又如何重来,断了的线是否会再连一遍,回到过去让我们再见西元前。

  • 吃查30002023-12-01 22:20:36

    名叫意大利的女人,将民族和贫富差距嵌合,寻找历史的男人,将尘封的过去和纷乱的现在衔接,这是关于这个国度的电影,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穷人的坟墓让富人更加富有。穿过时空的视线交汇,有接近佩措尔德和安哲的时刻,但是罗尔瓦赫尔变得predictable了,相应地减少了一些应有的趣味。

  • 圆首的秘书2023-05-20 14:49:13

    4.5 前半程有点紊乱,后面越来越好,直到结尾堪称爆炸。对摄影的控制也比上回稍差,有点遗憾。罗瓦尔彻很古典,古典是她的巨大优势,但也是她的劣势:极其完善,但总觉只是面向过去,冲劲不足。futura 到底在哪里?

  • qingzhao2023-05-27 22:24:23

    人类和电影都需要她,看完她的电影我已心满意足,不想再在电影节奔波,只想回家看看今天的夕阳

  • 西楼尘2023-11-04 19:48:54

    法律管控着所有人,却只为保护少数剥削者制定。文物展示给所有人,却只能被少数艺术财阀买卖。帮盗墓者挖开地底的墓穴,也会亲手毁掉墙上的油彩。拥有找到遗失物品的能力,会被讨回陪葬品的亡灵纠缠。废弃的车站可以是任何人的居所,丢头的雕像可以是任何人的模样,找到地底的红线,便找到纠缠的因缘。

  • Kinbote2023-05-26 23:50:34

    二刷:鸟的语言/ 导演结构性硬伤/ mondial属于污染和建构于尸体之上/ Alice竟是纯爱战士。4.2 我们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第一部分愚人kraftwerk,第二部分意大利防范盗墓公益片/ tHe ZoNe oF iNtErEst,第三部分倒吊愚人,类似聚斯金德的香水,但又不止,导演又一次完成了对意大利的情书

  • 贵久2024-02-23 21:53:47

    与《幸福的拉扎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阿丽丝作者性标签的天主教神迹、无产者群落、反资本主义全球化这次依然被悄然安排进影片情节,但总的来说就如片名,奇美拉是个缝合怪,本片也是。全片除复古风格贯穿至终,对叙事的处理有些贪多嚼不烂,突然角色就对镜头说话了,突然盗墓贼们进入了费里尼电影,最后的无产社群展现为女性社群倒是有效的一次进化,但这种叙事的拼凑感与电影本身内部的割裂感还是互为因果,前半段太费里尼,主角的抽离感又在暗示电影绝非如此,但高潮部分亮出艺术品走私底牌后,那种对全球化简单的国别印象分工拆解与伊特鲁里亚文明、个人情感的缝合还是太囫囵了。影片每条单独路径都能成为一部好片,合在一块儿却不,好在最后阿丽丝攥紧了主角情感的红线,去掉所有繁复的障眼法,结尾还是极尽浪漫,也激活了全片的8毫米胶片段落。

  • Dead-Blue2023-09-30 16:59:21

    技术没什么可挑的,但就是绕来绕去最后落点在爱情上挺没劲的,尤其这爱情观还相当保守。

  • 龙舌兰州拉面2024-02-22 20:34:54

    重看。???(四星)→9.6+。第一次看我好像只看到了“除头部以外的整座雕像”,这一次我终于看到这座“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女神像的头部”了,确实是不该为人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阿莉切真的好慷慨啊,她给了掘墓人Arthur重生的机会,把Italia这个名字给了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角色,并让另一位女性角色说出“Viva Italia!”,而这并不是简单的“意大利万岁”,因为Italia这样一个拥有阴性构词的名字被一个如今由大男子主义统治的国家沿用了。然而了不起的Italia和其他女性找到了那个既不属于任何人同时也属于所有人的车站,在那里“重建了”伊特鲁里亚文明。你听,“伊特鲁里亚”(Etruria)这个名字在听觉上感觉是可以“演进”为“意大利”(Italia)的,在“伊特鲁里亚”里有意大利更好的面貌。

  • 胤祥2023-11-05 04:00:38

    No.10046。#2023金鸡国际影展# 前入围2023戛纳主竞赛。意大利“盗墓笔记”,很想知道导演有没有看中国的各种盗墓文和影视作品……因为《幸福的拉扎罗》大爆不由得让人对罗尔瓦赫尔的评价标准也严苛了不少,可能是这部片多少有点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但影片依然有着迷人的复古影像(16毫米+变画幅之后的8毫米),甚至颇为复古地用到了一些五六十年代意大利电影的手法(比如歌队和群像表演的方法)。主题和时空观念也跟两部前作一脉相承,都是意大利城乡结合部的故事,并有意混淆了年代感;对阶级也有非常有意思的阐释:人间分阶级,墓葬也分阶级,盗墓团伙同样也分阶级。海报不仅是个“倒吊人”的噱头,更是影片关键场景视觉概念的复现。

  • 20个小明≯2023-11-04 19:15:29

    善&恶,男&女,内&外,表&里,上&下……很多符号,很多隐喻,是国家,是文化,是历史,是血泪,是民族记忆,是自我认同,是美的赞颂,是爱的延续……好喜欢,比拉扎罗还好看……

  • HarperDie2023-05-27 04:43:46

    四星半。阿莉切延续着《幸福的拉扎罗》的创作视角,再度聚焦意大利的底层边缘人群。盗墓,对这些人而言是难以割舍的生计出路,相较于渎神,他们更怕赚不到钱。而亚瑟这个总有些好运在身上的男人,只想寻找到他的奇美拉,也只有他能完成宿命的轮回。乔什·奥康纳的表演如细流般,沁人心脾。

  • 雕刻时光2023-12-08 21:38:01

    金鸡影展,76届戛纳主竞赛入围。欢快的、绚丽的、童话的,每次发现宝藏镜头都会倒转成倒吊人,去寻找他那“不可能的梦”。

  • 大奇特(Grinch)2023-11-04 20:28:44

    在金鸡影展看的这部片,主角是是一位盗墓者,但他并不是在寻找财富,而是利用自己的天赋去感受死者,去寻找通往来世的路,渴望与逝去的爱情团聚。他在阳间和阴间的边界上行走,幻想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导演和摄影都强调了这一点。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无疑是精湛的。导演技法也成熟了,但剧作的精细度不及前作,缺乏因果关系,角色动机欠解释,有进步有不足吧。

  • 2023-11-12 16:13:35

    有几个角色的名字设置得很有意思,一种西方文化掠夺史的缩影。两个180度镜头翻转很妙。车厢里的鬼魂猜到会有类似桥段但时机和效果都很不错。特意给来客串的拉扎罗的演员好几个镜头,萌。重点吐槽下金鸡深圳:字幕机只显示第一行字幕,开头个别对白直接没字幕;金鸡专门的取票机打印出来的票有些不显示片名;开场前还有不少人在排队取票;海报数量很有限,早来的把后面场次的海报也领完了;影院没在TPP选择售出不退,吸引黄牛捂票映前一小时才开始退;中间靠后的9-11排黄金位置空了将近十个;万象杜比厅老有股奇怪的厕所味……这体验只想说赶紧改进一下吧也太烂(感谢一位朋友帮我换到了册子!超级感谢

  • 桃桃林林2023-11-04 17:47:22

    能感受到导演能力越发精湛了,是她迄今最成熟的一部,各方面。却也因此失去了之前作品的一些灵性和魅力。

  • btr2023-10-07 23:54:56

    Arthur或多或少还是一个拉扎罗式的人物,尤其是他在被困的墓地洞穴里循着阿里阿德涅式的红线回到地面时,充满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电影里常有的寓言感。地上与地下世界因此也是现在和过去,空间代表了时间。船上的拍卖会那段有点像奥斯特伦德,而吊起奇美拉雕像的镜头则是「甜蜜的生活」的变奏。神秘主义就是罗尔瓦赫尔的上帝。

  • 双晚2023-06-03 18:54:04

    A-. 在轻盈的漫游中做出了扑面而来的时空厚重感。故事上连接人间与来世,主题上贯通历史与当今,就连形态上都是对意大利过往电影巨匠的还魂(嘉年华狂欢、壁画的氧化、神像被吊起划过空中)。钢筋水泥集装箱的工业景观和对盗墓产业链的向上追溯指向资本主义系统对历史物质性的盘剥,而亚瑟和他名为“意大利”的女伴则概括了某种被时代抛弃的原始敬畏与爱的追索。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符号背后,罗尔瓦赫尔依旧用她钟爱的二元性解形而上的题: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电影的语气是悲伤的:剥削历史,拒绝未来,当下就如一座孤岛般的老宅,在困顿中逐渐崩塌;但最终还是温柔的:带着未来的她找到了自己的“应许之地”,心系过去的他找到了自己的“奇美拉”。2023.5.26 Bazin

  • oDD-O-o2023-12-08 22:06:02

    在《幸福的拉扎罗》中,罗尔瓦赫尔用一个懵懂的神的形象唤醒人们内心的良善。而《奇美拉》则更直接地用“奇美拉”这一神话形象指代我们每个人竭尽全力追寻的已经逝去的美好。在影像上,罗尔瓦赫尔模仿默片的降格效果,费里尼式的狂欢;在人物上,她模糊了年代,再度将镜头指向那些被现代化所遗忘的人物。 在现代与前现代的交汇处,奇美拉不应被当下之人所注视,逝去的美只能到历史中去寻找,而这势必要以倒吊者的姿态,以牺牲为代价。如果说《幸福的拉扎罗》带有对当下良善逝去的悲悯,那罗尔瓦赫尔在《奇美拉》中则对现代的迷惘更加悲观了。

  • 舌在足矣2023-10-03 00:45:04

    看到才意识到原来讲的是个奥菲斯的故事。洛尔瓦彻继承了意大利诸叙事传统,再次献上了一部独属于亚平宁半岛的乡间传奇。尽管片中不乏充满魔法的场面(神庙重新被打开的那段简直让人汗毛竖立),但相比《幸福的拉扎罗》,总觉得还差些什么

  • 嘟嘟熊之父2023-05-27 16:53:04

    又一个失魂摇摆的无脚鸟形象。与《拉扎罗》的区别在于男主由镜像变为容器,不具备强大的异质性,因此与环境的对抗不再天然、猛烈,分散拉扯的力被顺到同一方向,以静待神性时刻的降临,一场心灵奇旅。

  • 囍弗斯2024-04-21 19:35:19

    欧洲人能把盗墓题材拍成文艺片我是服的,虽然主题并不是盗墓吧。这画风乍一看我还以为之前《石之岛》那个奇怪片子的导演拍长片了,但品看故事风格还是很Rohrwacher的。相较她之前这个故事已经很有趣了哈哈哈,Rohrwacher的片子就看个感觉,但要说有多触动启迪我倒也没有,是那种亲近舒服的朋友类型。

  • 奇爱博士2023-12-03 08:44:57

    不得不说,有近年看过的最好、最耐人寻味的结尾。2023.12.2北京·金鸡影展开幕

  • 亵渎电影2023-06-06 23:17:40

    罗尔瓦赫尔这次拍得很松弛,自信惬意,但是不如《幸福的拉扎罗》后劲大。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哲学系女导演朝着更巧思的方向发展,借着盗墓讲点高大上的哲学命题,只能说最后处理的还是算出人意料了,几个细节写得很巧妙。

  • 酱爆桑桑子2023-11-12 17:07:17

    【9】奇幻中奇特,奇怪中奇爱。电影游走于自然,神秘主义中,却流露出贯穿千年的浪漫主义。如同16mm镜头下的乔什·奥康纳散发的魅力,一呼一吸,一举一动,都听得见心跳的震颤,影像的跃动。罗尔瓦赫尔技巧进步神速,在《幸福的拉扎罗》中只能生涩地作用寓言法则来持衡视听。本片随意翻转镜头,倒立的影像,奇迹的转场,现世的复古感。本以为是一出《盗墓碟中谍》,但只是最简单的爱恋。我在细细的红线的这头牵引,你在追寻了两千年前的答案,是只为不让世人看见你的美丽。红线抽断,我得到了领悟,不过还好,红线的另一头,是你,是你那凝固的爱与隽永的美丽。@深圳湾万象金鸡影展

  • 思颖sine2023-05-27 00:28:03

    以为会是一个甜美奇幻故事,实际是盗墓超现实主义片。这部片子如果不提前做功课是很难获得良好体验的,需要大量片外阐述去解释这部影片。里面运用的跳切、变速、画幅变化、唱诗、歌剧、雕塑等等不仅是电影进程中的时代特色手法,还是多艺术类型的融合,完全不显得突兀。内里融合多国别文化,全片法语意大利语英语乱窜。表面就是一个寻找忘不了白月光又碰见新的爱人的故事。很电影艺术本身,浪漫、颓废,适合迷影、文艺青年。

  • 犬火2024-02-26 01:37:27

    Rohrwacher一直在批判着“变卖”,在此个世界,真善美、自然、爱情,一切都可以被贴上价签,而无法融入的人类便会成为游魂,又或是天使。她想说的是,这个世界的倒吊人,正是另一个世界站立着的人,这世界至真的东西,只能给倒过来的眼睛看到。(仿佛被净化…

  • 路米內2024-02-25 21:45:56

    阿莉切新神话学(续集),与花神家的贝利希尼亚相爱赐福的吊人亚瑟,花神的平庸弟子伊塔利亚,纷争与强硬的斯巴达科……确实也是字面意义上的奇美拉,拉扎罗的救赎味太冲了,这部好点

  • 鲍勃粥2023-10-19 20:13:30

    8.0/10 #NYFF61 理性上认可为高度优秀的电影,可惜之处如导演前作或许还是缺乏如我而言真正触及情感和灵魂的瞬间,将高度费里尼式或甚至早期帕索里尼式的边缘人物塑造/编制重塑入现代的语境,并试图通过掘墓这一行为想象性地联结民族性的历史与当下的现代性都市冲突,并暗藏对于工业化/机构化的指责。借用天赋的灵光来构建角色与自然的关联,然后似乎对地貌与城镇的侧写有所忽视,过度关注人物个像与群像的行为姿态,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影片的外延性。无论是兼职倒卖古董的兽医,还是被母亲收下又逐出家门的女学生,洛尔瓦彻致力于呈现其所能描绘的意大利式的幻想世界,却在诗意与梦境之外缺乏了更多超越情感基线(寻人而不得的红毛线)的确凿的话语,而其演员对于角色的塑造似乎也本当更讨喜或富有魅力。

  • 旧书君2023-11-13 14:03:44

    历经创伤后重返故地,红线牵绊梦中少女。戾气熄灭了点烟的火,新识的女孩送来了柴。天赋预测地下墓穴,宠物店后暗藏黑市。狂欢结束偶遇神殿,待估价的头颅沉入海底。能力消失后随机指向,黑暗里拉断了细细的红线……电子乐与吟游的叙事诗交替,城市更新与古典回溯平行。16mm的圆角画幅本身就是一场梦,而梦中梦以8mm呈现,得以窥见的视野更迷幻。海报即为塔罗吊男,而在片中不仅摇镜将画面倒置了两次,剧作上的“放弃”“觉醒”“背叛”也于此呼应。吊男就是正义的延伸,也正因为伸张正义会感到恐惧便用颠倒观察世界。电影如牌面,唤起观者的精神目的。放弃即获得。埋葬便是新生。没哭但后劲极大,是做梦会梦到的电影。(*苏州金鸡影展,映前抽中了场刊!)

  • 德小科2023-05-27 17:22:17

    循着作者一贯散布的日常神迹,电影在不寻常的叙事方式中展开。情节零散如被掩埋的满地珍宝,令人不着头绪,然后又一步步被发掘,直到我们看到了奇美拉的真容。Josh太可了,想和他大滚泥坑到天涯海角non-stop

  • 白斬糖2023-05-27 23:18:40

    足够优秀,因为确实在精灵的耳语中瞥见了一眼神界落下的光,然而仍然不够勇敢和决绝,少了在悬崖面前的纵身一跃。亚瑟在人类与神灵的边界漫长地踱步,将他置于人类的异面,但他却从未曾直面这份沉重的甜蜜,彼岸向它昭示的形象也未曾刺眼及致命。这一份特殊的馈赠只是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器皿和欲望的帮凶,这是洛尔瓦赫尔不断反刍的主题,但也愈加证明了即便她着迷于“仅供灵魂”的存在,她的电影仍然只是为凡人而拍,想念奥利维拉。

  • 最后一代等秋叶2023-11-12 23:16:58

    一根命运的线头扯出古典又隽永的因果嵌套,对这种流浪中追逐不可能之人最终成为殉葬而圆满的收束毫无抵抗力,更不用说Alice对结构和镜头的触觉就是信手拈来,的确拍出来了接受感召并途经一切的状态。只作为寓言也不错。

  • YiQiao2024-02-23 00:49:49

    海报即故事梗概 依靠一根红线联结土地的倒吊人看到的世界和追求的去处可能从根本上就与他人不同 或许是完全的孤立和极致的孤独反使他更为迫切地期望寻得那份唯一确定的温柔的理解//现世中存在着的种种痛苦或许也是为了让那根黑暗中的红线更加甜美//罗尔瓦赫尔继续探索道德和神性的母题 看人神转换看生死交结 古典气质和当代空间的融合总是透露出很微妙的氛围//竟然有点庆幸人是如此肮脏无耻下作的生物 对满是瑕疵的人做审美观察简直是自虐式狂欢//很突然地和穆穆一起认真看完了132mins

  • 吴邪2024-03-19 23:08:23

    无惊险不悬疑的盗墓片,又神圣又世俗,朴素可爱如Italia,浓郁到难为情如主角Arthur。废弃的车站是所有人的建筑,但地下的东西不是为了活人的眼睛准备的,墓室打开,壁画的艳色消散,神像被打碎,表情也起了变化。 正如Italia所说,生活本身是暂时的,摄影机在魂灵,神和人之间翻转,正如地上和地下轻轻颠倒,而孩童般的目光所见是粗俗可爱的意大利人们,无论干了什么蠢事坏事都无伤大雅,都有动人时刻,也只是齿轮上的更小轮齿。同时也因纯真,把艺术品拍卖的阴谋拍得挺儿戏。 正如片头的妙想,看电影就像把眼睛对准了万花筒。像开头Arthur说的“你们像是油画中的人”,本片也像是意大利电影回顾展会看到的片,非常意大利,罗西里尼的出镜不是偶然,几幕神似费里尼帕索里尼不是偶然,借人物的嘴喊着Viva l'Italia也不是偶然吧

  • 黄青蕉2024-03-28 11:15:42

    论把鬼吹灯拍成百年孤独是什么效果(不是

  • HenriqueZZZ2024-05-05 08:11:23

    隐隐总结出这导演的套路,一种模糊年代的“做旧感”氛围,意大利乡土奇谈,但导演技法的单调真的是最大问题,最近几年在戛纳爆火大概率是女性出身吧

  • 红喑2024-02-22 14:59:57

    过于松散的同时又太“实”了。前半段感觉被各种现世线索拖拽,笨重又无聊,缺乏属于无意识的飘忽。直到女神像出现才开始进入某种灵性的场域。但个人也不是很喜欢那段拍卖会的闹剧,把古典文明、艺术、爱与现代、资本的对立以一种浮夸的嘶吼来呈现,太具体了。相比之下女神的象征就更成功。女性以母性与神性的双重形象出现。男主拒绝了芙洛拉夫人与伊塔利娅这两个母系氏族的吸纳,最终回归自己的族群。红线召回的是来自远古的母神崇拜和对血脉的溯源。贝妮亚米娜将男主拉出地底,正是“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 2024-05-08 07:50:17

    #Curzon 长评-倒吊人奥丁的自我献祭。影片如一篇现代神话,同样静谧,神秘,同时带有对于神话的解构和那一丝的宿命之感。电影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又一场“寻家”之旅,而这个“家”,可能就是爱,也同样是死亡。不少致敬,《三女性》的画作,《放大》的狂暴青年,游街和后续的“航行”则明显带有费里尼式的幻想和心理呈现。海报的正位倒吊人还有带有极强主动牺牲的表达,而那条红色的线在我看来则是爱情的体现。无头的女神可对照奥丁与密米尔。最喜欢的是利用画幅的表达,三种画幅,最窄呈现出现实,最宽展现情绪,剩下的则全是幻想。镜头反转的倒置如同是倒吊人(奥丁)的体现。特写镜头非常喜欢,还有搞怪的降格处理。剪辑不咋喜欢,有些时候略突兀。考古队的弹唱歌词的内容也是很大程度讲述了男主的人生,就如同吟游诗人般,整体曲风很多元。

  • Nana2024-04-13 00:06:11

    4/4.5 命運的紅線,不該被人類眼睛看見的墓穴,沒有臉孔的女神神像,跨過生與死邊界的轉生之門,愛情就像奇美拉,終究是無法釋懷的執念。東方有上窮碧落下黃泉,西方有Orpheus and Eurydice不能回頭的傳說,異鄉人苦苦追尋只能在夢中相見的空靈脫俗的Beniamina, 眼前卻同時出現了實實在在活在日常的俗氣的Italia,前者象徵存在於凡人時間以外的神話傳說,後者承載生命的延續指向未來的新生。除了兩個女性還有眾多對比: 地上/地下、凡間/冥界、看得見/看不見 (壁畫氧化那個鏡頭尤其巧妙)、光明/黑暗 (同樣可以理解為電影和光的隱喻。Arthur本職是一個活在歷史指向過去的考古學家,Beniamina是他生命中永遠無法消解碰觸的謎團,唯有放棄塵世的生命,才能換得和愛人重逢的永生。

  • 文森特九六2024-02-22 16:18:50

    地上与地下,白昼与黑夜,水面与湖底,历史与当下,颠倒的视线,两个世界的规律交替中,渴望掌握的是时间运转的秘密,以及对在物质文明的狂热里渐渐迷失和遗忘的精神文明的执念,一部美好的悲剧,弥漫着承载了一切记忆的大地泥土中的神秘和沉寂,结局被埋葬后的重逢与其说是来自地下的解脱或是地上的抛弃,不如说是感知了一回另一个世界不被打扰的样貌,一场静谧的、甜蜜的、忘却生死的、不再厮守的漫长睡梦。

  • 火娃2024-02-22 17:52:18

    6/10。一边是观念保守、参与盗墓的村民和他们聚众喧闹的活动,另一边阿图作为英国人来到这处偏远乡村,身上带有神性,这种愚昧与神性的并置被充满类型化的元素包裹,盗墓的部分经常以区别于日常的动作展现,如突然颠倒的镜头、盗墓者试图逃脱追捕的快动作,在夜晚的岸边,古墓的壁画被揭开出现了氧化现象,乔装巡逻队的同行坐享其成,吊起了一座无头的女神雕像,历史和神性被亵渎的时刻激怒了阿图,从船上将雕像的头扔进大海,逝去的雕像犹如阿图失去的女友,所幸结尾他再次探墓时(疑是在倒塌中丧生),女友从洞孔外发出的魂灵之光和红线头,牵引着两人重逢。洛尔瓦彻用日常还原神迹,开片前半小时,主角迟缓的行动、女主对树的童年记忆等散漫的交谈和生活图景,推翻了盗墓类型的痕迹,但这种成规的日常寓言套路,也使她的拍摄视角毫无变化如一潭死水。